對我來說,人生「沒有如果,只有如此」。
我一直相信,一切都有最好的安排,生命中的大事小事之所以會變成今日模樣,總是其來有自;也許有時事過境遷後,會對某些事情、某些決定,感覺些許遺憾或者不甘心,心想:「如果那時知道如何如何就好了!」然而,說這話的時候,我們都忽略了,其實以那時的智慧與擁有的資源,可能我們所能夠做的最佳決策,也就是那樣了;但是,事後我們常常忘了當時的心境,忘了當時的情境,用此刻的生命歷練去觀照當時,心裡難免有些不平與不解:「唉,那時怎麼那麼傻呀!」
這種懊悔,不過是徒勞,不是「千金難買早知道」,而是「人生沒有走過後來的萬水千山,那時的我們就是沒有本事看清楚生命風景的虛實與輕重」。再活一次,再回到當年,我們會更聰明,更知道該做什麼選擇嗎?恐怕也未必吧!
話說回來,如果人生打從一開始就萬事完美,我們一開始就做了最正確的決定,就不犯過錯、不留憾恨;那,我們又何必再多活後來的歲月?多活一時,多有一時的改變,多活一日,多增一日的智慧,這樣的人生豈不更有趣些?昨天的自己比今天差勁,在我看來,理所當然!既然人生不可能「reset」,主客觀情勢不變,我們再做一次決定,也不會更高明,那麼也許當年的我們,就非得那麼愚蠢不可了。
生命裡,「如果」這個選項是不存在的,只有「如此」;我們每一天所過的,都已經是「如此這般」的人生。縱或你會思想:「如果當時我怎樣怎樣…,那麼現在就是怎樣怎樣…了!」但那個「當時」已經過去,你已經是現在的「如此」了!你必須把握在各種內、外在條件下已是「如此這樣」的人生,使它成為你所能夠擁有的「最佳人生」。
英國作家珍妮特‧溫特森(Jenette Winterson)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每當你作出一項重大選擇時,另一個自己就活在那個被你放棄的選擇裡。」沒有走的那條路,看來似乎更迷人;沒有去的那個地方,似乎更有看頭;最終沒有牽手的那個人,似乎更該是良人。之以會這麼執著的想,我覺得大概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把另一個自己從虛擬的「如果」中抽回來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