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5基督教論壇報 | 王武聰(台中忠孝路教會牧師)

傳統民間信仰的掃墓祭祖,常有在死者身上找盼望的想法,期待過世祖先庇佑子孫,然而,真正保佑賜福子孫的並不是祖先或墳墓的風水地理,而是生命、祝福的源頭天父上帝。

 

「往生」這句話非常美,它充分表達了人期待死後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但為何台灣人卻對死亡充滿恐懼害怕呢?

經文:

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13-14

台灣百姓期待生命終了能夠「往生」,但為何面對死亡充滿恐懼、禁忌呢?

 

台灣民俗看重清明掃墓,事實上,聖經也有在意祖墳維護的記載:「亞達薛西王二十年尼散月,在王面前擺酒,我拿起酒來奉給王。我素來在王面前沒有愁容。王對我說:『你既沒有病,為甚麼面帶愁容呢?這不是別的,必是你心中愁煩。』於是我甚懼怕。我對王說:『願王萬歲!我列祖墳墓所在的那城荒涼,城門被火焚燒,我豈能面無愁容嗎?』」(尼希米記二章1-3節),那麼掃墓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的盼望在哪裡?

 

對故人感念亟欲表達心意

路加福音廿四章1節:「七日的頭一日,黎明的時候,那些婦女帶著所預備的香料來到墳墓前。」

 

耶穌被釘十字架埋葬後,一群婦女前來為耶穌掃墓,他們帶著香料、香膏前來膏抹耶穌的身體,要盡心意表達對耶穌的愛和感恩。尤其是對於抹大拉的馬利亞而言,耶穌曾從她的身上趕出七個鬼,耶穌是她的救命恩人,因著耶穌,她的命運改變,生命不一樣,重新帶來盼望。

 

但如今,見到耶穌悲慘的死在十字架上,她的希望破滅了,我們可以知道她是何等的哀傷,以致安息日一過,「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還黑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就急著來到墳墓,要與耶穌在一起,表達對耶穌無限的思念,或許也期盼再從耶穌身上找到些許的盼望。只是她卻找不到耶穌的身體,以致沮喪、絕望。

今天,台灣百姓面對骨肉之親的過世也如同抹大拉馬利亞一樣不捨、哀傷,我們都極力想為死者做些什麼表達我們的心意,彌補生前的虧欠。

 

台灣民俗中的清明掃墓祭祖,就是典型對過世祖先感恩與懷念的儀式。我們肯定藉祭祖追念的儀式表達與祖先連結、飲水思源、慎終追遠、凝聚宗親的意義;然而,我們不要將焦點只放在死者會敗壞的軀體,甚至將追思紀念的方式放在不切實際的想法,認為死者需要吃喝玩樂,在世的親人必須滿足他們的需要,否則就會淪落成為孤魂餓鬼;這樣的想法導致於原本很美好,表達對故人愛與感恩的思念儀式,變成被恐懼害怕轄制的亡靈崇拜深信這絕對不是愛我們的祖先所樂見。

 

為何在逝者身上尋找盼望?

路加福音廿四章2-5節:「看見石頭已經從墳墓滾開了,她們就進去,只是不見主耶穌的身體。正在猜疑之間,忽然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婦女們驚怕,將臉伏地。那兩個人就對她們說:『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

 

當抹大拉的馬利亞帶著無限的思念、哀傷前來掃墓,要在耶穌身上膏抹香料時,卻發現耶穌的身體不見了。我們可以想像,抹大拉馬利亞是何等的沮喪、絕望,並且恐懼害怕,向來所依靠、盼望的耶穌不僅慘死,現在連屍體也不見了,以致連表達愛的機會都沒了,對耶穌若存有任何一絲絲的希望,當然也落空了。

 

我們可從抹大拉馬利亞一連三次地向門徒、向天使甚至向復活的耶穌哭訴:「有人把主從墳墓裏挪了去,我們不知道放在哪裏。」、「因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裏。」、「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哪裏,我便去取他。」(約翰福音廿章21315節)這裡可以看出她是何等哀傷。此時,天使對她說了一句當頭棒喝,令人深省的話:「為何在死人中找活人呢?」,意思是:「為何在已死的人身上找盼望呢?」

 

傳統民間信仰的掃墓祭祖亦常有「在死者身上找盼望」的想法,台灣人普遍期待過世祖先庇佑子孫,期待祖墳的風水地理能庇蔭子孫,然而真正保佑賜福子孫的並不是祖先或墳墓的風水地理,而是生命、祝福的源頭天父上帝。

 

在埃及當宰相的約瑟臨終前交代他兄弟:「約瑟對他弟兄們說:『我要死了,但神必定看顧你們,領你們從這地上去,到他起誓所應許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之地。」瑟叫以色列的子孫起誓說:『神必定看顧你們;你們要把我的骸骨從這裏搬上去。』」(創世記五十章24-25節)約瑟思念故鄉,交代將他的遺骸要帶回迦南地安葬,然而他不是說骨灰、祖墳會庇蔭子孫,而是說「上帝必定看顧你們。」

 

祂不在這裏,祂已經復活

路加福音廿四章6-9節:「他不在這裏,已經復活了。當記念他還在加利利的時候怎樣告訴你們,說:『人子必須被交在罪人手裏,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她們就想起耶穌的話來,便從墳墓那裏回去,把這一切的事告訴十一個使徒和其餘的人。」

 

天使向抹大拉馬利亞說:「為何在死人中找活人呢?」我們的盼望不是在已死的人身上,那麼我們的盼望在哪裡,乃是「祂不在這裡,已經復活了」的宣告。耶穌被釘十字架前曾對門徒說:「婦人生產的時候就憂愁,因為她的時候到了;既生了孩子,就不再記念那苦楚,因為歡喜世上生了一個人。你們現在也是憂愁,但我要再見你們,你們的心就喜樂了;這喜樂也沒有人能奪去。」(約翰福音十六章21-22節),死亡所帶來的痛苦如同生產的過程,但當生產過後,我們看到新生命的來到,就充滿喜樂。

 

台灣百姓對死亡充滿恐懼、禁忌,避諱談「死」,以「往生」取代「死亡」。「往生」這句話非常美,非常有意思,它充分表達了台灣人對死後的期待,期待死後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這樣,「往生」應該是充滿期待、盼望、喜樂的事,但為何台灣人卻充滿恐懼害怕呢?

 

因為不知「何處」往生?

 

復活節傳遞生命盼望

但是基督徒很清楚知道信主的人過世「他不在這裡(墓園),已經復活了(往生)」他已回到生命的源頭阿爸父為他預備的天家。因著確知死者不在墓園,我們可以不受風水地理轄制而恐懼;因著確信死者已往生,且知道他何處往生,我們不再哀傷,反而充滿盼望。而這一切盼望乃建立在耶穌「祂不在這裡,已經復活了」的事實。

 

因著耶穌從死裡復活帶給我們「往生」的盼望,並應許我們:

1.為我們預備「往生」的住處約翰福音十四章1-2節:「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你們信 神,也當信我。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

 

2.帶領我們「往生」的道路

約翰福音十四章3節:「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

 

3.應許相信耶穌的人「往生」,將團圓在一起

約翰福音十四章3節:「我在哪裏,叫你們也在那裏。」

感謝上帝,讓居住在台灣的基督徒有清明節追思過往的祖先,緊接著又有復活節帶給我們生命的盼望。耶穌復活,帶給我們「往生」的應許,滿足我們台灣人對死後的期盼,使我們在生命終了,仍然充滿盼望。

 

約翰福音十一章25-26節:「耶穌對她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

 

回應

復活節是基督教才有的節日,慶祝為我們捨身流血救贖罪惡的耶穌基督;耶穌雖然定死十字架,但三天後復活,而且永遠活著,活在每一個願意相信的人心裡。

清明節是中國人的節日,追思我們的親人、祖先;我們更古早的祖先是創造的上帝,清明節剛好在復活節前後,更加提醒我們想念祖先、紀念救主、感謝上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菽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