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我所服事『孤兒院的孩子』,就是自己家的孩子。」崔文海牧師給大家看他兒子的照片。這個單身未婚的牧師,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孩子,滿臉驕傲就像真是孩子的父親一般。
幾年未見崔牧師,原來他去了創啟地區少數民族《兒童福利孤兒院》服事,再次聽到他回來台灣的消息,是在石門地區教會配搭牧會,又過沒多久,聽說他被按立為牧師,並且被差派到內壢開拓教會。
原本開拓教會很不容易,他應該會在內壢自己開拓的教會穩定下來,沒想到又過了一段時間後,他再次去到創啟地區的孤兒院擔任院長,兩年半之後才回台灣,告訴大家:「我要回到『伯大尼兒少家園』。」
「是否回去當孤兒院院長?」因為他剛從中華福音神學院畢業不久,就曾在『伯大尼』當院長,之後在『失親兒基金會』服事,才被差派到創啟地區開創孤兒關顧事工。
傳承宣教士的榜樣
崔牧師畢業於東海大學,曾在知名的Motorola公司上班,大學時期受到內地會宣教士劉大衛老師和荷蘭籍的韋克明牧師生命影響,打下信仰根基。大學四年級時在第二屆青年宣教大會獻身,並且開始有海外宣教和勞工宣教的負擔。
大學畢業後,他與台灣工業團契的同工配搭桃竹苗地區勞工福音工作,一同關懷探訪、傳揚福音、發派單張、福音營會、勞工團契等。週末,他積極投入教會服事。
果然,工作七年後,他報考中華福音神學院,三年裝備下來,他按照眾人期待去牧養教會,但牧會過程中總是特別對弱勢群體(老人、兒童、單親家庭、吸毒者)更 加有負擔。規律的牧養工作,使他內心常感到不滿足,於是便全心投入原本就很有負擔的孤兒關顧事奉,並且成為伯大尼育幼院院長。
他說:「宣教士給我的影響很大,他們早期在台灣不只傳福音,也在最需要的地方從事公益工作,他們不只盡福音使命,更是在最迫切需要上完成文化使命。」
回應被呼召的異象
當別人問他:「單身未婚的牧師為何會選擇一般人認為比較適合姊妹的孤兒關顧事奉呢?」他思索了半天說:「我喜歡自由度高,不願意被綁住。我年輕時深受宣教 士生命榜樣的影響,牧養教會的工作其實我很喜歡,但是就是無法抵擋對弱勢群體特別的愛。」接著又說:「我想用詩篇146篇來說明我從聖經中的領受,我認為 我的人生目標是因為認識公義的神,而委身在神面前一生行公義。」
他接著說明行公義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讓人們獲得當得的,又如箴言31章9 節『你當開口按公義判斷,為困苦和窮乏的辯屈。』這就是公義。」並說:「這是上帝的呼召,我們應該要特別照顧在聖經中不斷提到的人:寡婦、無父的孤兒、外 來移民與貧窮受壓制的人。這些軟弱、缺乏社會文化優勢的邊緣人,讓他們優先獲得當得的關顧。」
崔牧師認為:「行善或許是一種選擇,但公義則不然。」他領受上帝心意,如同聖經所說:「因我拯救哀求的困苦人和無人幫助的孤兒。」(約伯記廿九12),他 把兩段聖經放在一起。接著說:「詩篇146篇7至9節教導我們要讓饑餓者有糧,釋放被囚、被奴役的人,醫治病人,開瞎子的眼睛,扶起被壓下的人,包括情緒 受壓制的人,保護寄居的,保護外來避難的,避免剝削現象,扶持孤兒等,這些是自古以來社會就有的需要。」
「耶穌也是一樣,祂表明自己是為行公義而來:『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參路四17-20)還有『我來為了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扶持受壓制的』這就是我認為的福音真諦,也是我反覆會被這些事工吸引的原因。」
同時服事慈善機構與教會
談到在孤兒關顧的事奉中,最令他留念的,是那群少數民族的孩子,他看著照片說:「這些孩子就是我的孩子,可能因為朝夕相處,他們面對問題時都會找我處理,我像是他們的父親一樣,也常想假如有需要,我會用自己的積蓄來栽培他們接受更好的教育。」
得知他上次從創啟地區回來有不可抗逆的原因,不然他連退休後也想要學習某些宣教士,就住在當地過退休老人生活,可以永續地關懷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他笑著說:「我喜歡這些孩子們,跟他們生活在一起,就像是回到自己的家一樣自在。在兒少家園能每天與孩子們互動,生活得更有動力。」他順便導覽家園的環 境,並告訴記者,家園內還有「伯大尼禮拜堂」,這樣院童的信仰生活更加能夠落實在靈修禱告上。如此算來,崔文海牧師算是個既在慈善機構服事,又在教會配搭 的牧師。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