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所撰寫的暢銷書「更快樂」(HappierLearn the Secrets to Daily Joy and Lasting Fulfillment)中,以「正向心理學」說明了某些人把達成目標當成衡量成就的標準,卻不重視追求目標的過程,以致於他們無法享受所做的事情,老以為達到某個目標就能得到快樂。班夏哈教授指出,實證研究和名人事蹟的確顯示,設定目標和個人成就確實有關聯,不過和快樂之間就沒有直接關係;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些人達成目標後,卻沒有感受到原本預期會獲得的快樂感。

 

撇開功成名就的夢想,如果快樂、健康、幸福、滿足感其實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人生終極目標,那該如何呢?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精神病學教授羅伯威丁格(Robert Waldinger)從他所主持的一項「史上最長的幸福感」研究,給了大家一個值得參考的答案。

 

這個哈佛大學針對成人生活所作的研究至今已經進行了七十多年,而威丁格教授是該研究的第四個主持人。從1938年開始,研究總共追蹤了724位成人,每一年研究團隊都會詢問研究對象的工作、生活、健康等狀況;類似如此長期的大型研究都會面臨一些挑戰,例如:研究對象中途退出、研究經費不足、研究員研究重心轉移或對象死亡而無人接替等等。但是基於堅持與執著,研究至今仍持續進行,這七百多位研究對象現在還存活的大約有60%,他們都已經九十多歲;而當時沒有人想到,這個研究的對象後來已經轉向了最早那七百多位的兩千名子孫。

 

那麼,從七十幾年來、幾十萬頁的訪談資料與醫療記錄中,究竟可以帶來什麼樣的研究結果與啓發?威丁格教授表示:「有個很清楚的訊息,就是良好的關係能讓人維持快樂與健康。」他指出,關於「關係」,有三個重點:

一、孤單有害,社交活躍有益健康

研究顯示,與家人、朋友、社群保持較多聯繫的人,心靈比較快樂、身體也較健康;而社交活躍的人也比較長壽。孤單的感覺對身、心都是毒害,如果人們非自願的孤獨生活,會容易感到不快樂,在中年時健康狀況會提早衰退,大腦功能也較早開始退化,因此容易早逝。

二、友不在數量多寡,而在關係深淺

我們在人群、聚會或婚姻中也會感到孤獨,所以真正重要的是「關係的質」。高衝突的關係對我們的健康有負面影響,例如身處爭執不斷的婚姻中,可能在健康上產生問題,那倒還不如離婚的好;而反之,在良好與溫暖的關係中,對健康就有保護作用。

研究結果顯示,人們進入五十歲時,影響他們日後健康狀況的,不是膽固醇高低,而是他們對目前所擁有關係的滿意度;意思是說,在五十歲對關係擁有最高滿意度的人,在八十歲時是最健康的一群。顯然,親密的關係能減緩老化帶來的生理與心理衝擊。

三、良好關係不只保護身體,也保護腦力

研究也顯示,是否能在年老時感受到仰賴與信任另一方,對於腦部健康有重大影響。八十幾歲的老人若能感覺到有可以依靠的對象,他的記憶力就能更長時間的保持清晰;反之,如果老人沒有這種感受,就可能提早面臨記憶力衰退。

 

從這個進行了75年研究的結果所得的智慧,在在說明了「關係的重要」最快樂、健康的人是與家人朋友擁有親密關係的那些人;只不過,有心理學家曾說過「人的煩惱都是從人際關係而來」,這表示,對絕大多數人而言,維持關係並不是件簡單的事。雖然如此,威丁格教授仍強調:「美好人生建立在良好關係上,雖然不容易,但是卻值得我們投入精神與時間。」

 

不論你現在是二十出頭到三十幾歲,或四十到五十多歲,甚至已經過了六十歲;問問自己:「除了追求工作成就,你是否也想開始打造你的美好人生呢」?

本文摘自「TEDxTaipei」,由廖庭瑋撰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菽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