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伊麗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H. Blackburn)、卡蘿爾·格雷德(Carol W. Greider)和傑克·紹斯塔克(Jack W. Szostak)總結出的長壽之道是:人要活百歲,合理膳食佔25%,其它佔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則占到了50%也就是指「只有愉悅的心情,才是人生終極的追求」。

世界各地一些長壽地區的人種、氣候、食物、習俗各不相同,有的甚至與健康之道相反,例如有的老人嗜菸酒、有的吃得少、有的喜肥肉、有的愛運動…;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就是長壽者都樂觀開朗、心地善良、為人隨和。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人在大發雷霆時,身體產生的「壓力激素」足以讓小老鼠致死,因此壓力激素又稱「毒性激素」;但如果人是快樂的,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等「益性激素」。壓力激素會損傷身體,但益性激素則讓人心緒放鬆,產生快感;這種身心都很舒服的良好狀態,可以使人體各機能互相協調、平衡,促進健康。

 

醫學早就發現,人退休後,因人生目標突然消失,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狀況都會急劇下降。為何會如此?原因在於:如果你沒有目標,死亡便成了「唯一」的目標,那麼隱藏在你潛意識裡的自毀機制就會悄然啟動,讓你的身體每況愈下。那如果有目標呢?目標能激發生命活力,人就會有積極的心態,努力去尋找實現目標的途徑,就會勤於用腦;而科學家發現,勤於思考的人的腦血管經常是處於舒展狀態,從而保養了腦細胞,使大腦不過早衰老,生命也因為有活力而能戰勝疾病。

 

還有,科學界也證實,設定的目標如果實現了,會讓人感到非常快樂。英國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諾貝爾獎得主平均壽命達77.2歲,比其他科學家平均壽命高了1.4歲;許多諾貝爾獎得主們之所以較為長壽,有個原因就是─功成名就、獲得社會認可,帶來了身心的巨大愉悅。

 

此外,研究也顯示不但「助人為樂」,助人還可以產生治療作用。為何如此?因為,與人為善,常做好事,心中常會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愉快感和自豪感,進而降低了「壓力激素」水準,促進了「有益激素」的分泌;精神病流行病學專家甚至說: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是預防和治療憂鬱症的良方。

 

有句俗諺說:「付出友善」的人會「收穫友善」,因為,「付出友善」,哪怕是給別人一個微笑,傳遞一個幽默的表情,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濃度就會增加,這種抗體能增強人的免疫系統。美國有位生命倫理學教授通過研究,發現了「迴聲」的本質:「付出與回報之間存在著神奇的能量轉換的秘密,也就是一個人在付出的同時,回報的能量正通過各種形式,向自己返還;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自己渾然不知。」

 

朋友,想長壽嗎?記得:放下壓力,以樂觀開朗的態度長保愉悅的心情;為自己設定能激發生命活力的目標;幫助他人、與人為善、給出溫暖與愛。

 
 
附件區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菽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