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日漸增多;隨著社會環境、經濟條件、價值觀…等等改變的影響,許多銀髮長輩因為缺乏「先見之明」,也就是沒有對老年後的生活有適當的安排和規劃,所以心情不快樂,從而影響了生活品質。以下節錄「康健雜誌」的一篇報導與各位分享,盼望每個人都能「幸福終老」。

一、不要輕言退休 。只要還活著,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有用、有貢獻的人,所以,喜歡工作就沒必要放棄工作;覺得工作量過多或不願時間被綁住,也可以用兼職、專案或志工的方式投入工作。人生的第二或第三份職業的好處是比以前更能重拾嗜好,不需符合社會的期待,因此有更大的彈性與階段性。

二、培養興趣 。雖說不要輕言退休,但人生的重心不能只有工作,有些人過度投入,一旦離開工作崗位,生活就頓失重心。趨勢專家大前研一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培養20種分別能在戶外、室內進行的嗜好,有些能一個人獨樂,有些和朋友一起同樂。

想想「自己對什麼主題很想深入瞭解?什麼運動或嗜好是想深入研究的?想去什麼地方旅遊?如何和別人分享知識經驗,讓別人受惠?什麼事情讓你最有成就感?……」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就開始去進行吧!如果還不清楚,那就快快思考!

三、用錢來孝順自己。國際間的研究都指出,退休後所得替代率七成,也就是生活費是退休前的七成,約可感到適足。理財專家建議用雇主給的6%退休金之外,自己再幫自己開6%的退休專戶,用每個月固定比率的薪水當儲蓄,以維持退休後所需的用度。

四、維持健康 。健康的身體是自己必須關心的重要事情,維持健康從40歲就要開始,沒有人希望晚年都是在看醫生或躺在病床上,所以平時要做好養生與運動的習慣;例如不抽菸、不喝酒、每日五蔬果、不過重、規律做運動、定期健檢……。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因為還要用很久。

五、做好「住宿舍」的心理準備 。退休後要有「可能和別人同住」的心理打算;當年老到身體行動無法自理時,安養院、養老院等場所可能會是我們的歸處;那裡不僅有同伴,也有工作人員可以聊天、陪伴,遇到事情也有人可以商量。先做好心理準備,到時候才會坦然接受。

六、寫好遺囑、醫囑、ND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為了避免家屬反目、醫護糾紛,提早寫好遺囑可以維護自己的尊嚴,單身族與「頂客族」更應早點準備好。

七、做好照顧父母的準備。人進入中年該做的事是提早對「看護父母」問題做準備,與其爾後犧牲自己的人生夢想照顧老人,不如交給專業。平時藉由電視與休閒瞭解父母對老病死的觀點,並且和兄弟姊妹討論,凝聚共識,為父母的將來做準備。

八、培養「類家人」網絡 。父母、兄弟姊妹和其他親人終究會有各自的人生或先走一步,但若有親近的朋友,則可以滿足我們情感上的需要。而跨世代的相處更對我們很有幫助,因為 跨世代的相處可以讓年輕朋友得到指引,年長朋友也因為可以給予晚輩建議,感到自己「有用武之地」。

這個世代習慣運用科技,如「E-MAIL」、「LINE」、「臉書」……,趕快學習!因為更多元的聯絡管道可以讓「保持聯繫」變得更容易;切記:老伴只能有一個,但夥伴有十個以上最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菽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